今天我观看了一段引人注目的自媒体视频,标题为“为国购买航母的爱国大佬”,其中将商人徐增平视为购买航母的主要功臣。尽管徐在这一事件中确实有所参与,但声称他是大功臣的说法简直是无稽之谈。因此,有必要重新澄清那段历史背后的真实情况。
让我们把历史的轮回带回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随着苏联的解体,“瓦良格”号航母划归乌克兰所有。对于乌克兰来说,这艘巨大的航母既是一项财富,也成为了一种负担,因为它并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去维持和管理这样一件庞然大物。于是,乌克兰政府决定将“瓦良格”号出售。
当时,中央政府在是否发展航母问题上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经济因素导致决策上存在很多分歧。然而,海军方面尤其渴望能够收购“瓦良格”号,尤其是一个以海军副司令贺鹏飞为首的年轻军官团队,他们为了实现目标,想出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竟然联系上了香港商人徐增平来推动这个项目。
然而,尽管徐增平看似经济实力雄厚,实际上只是打肿脸充胖子,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去买下“瓦良格”号。于是,他心生一计:借此项目名义寻求投资以图谋取利益。徐增平找到华夏证券的董事长邵淳,声称国家计划购买航母,此事机密性极高,想邀请他参与其中。
展开剩余57%徐增平甚至安排邵淳与军方进行会面,邵淳对真实情况一无所知,误认为这是一个高度机密的任务,因此在没有请示和讨论的情况下,便指示华夏证券的子公司通过地产和证券投资的方式为徐增平提供资金购买航母。当巨额资金到账后,徐增平立刻流露出商人的狡诈,竟然挪用专款,自私自利,导致邵淳也被举报而被撤职审查,此事一时间几乎陷入停滞。
困境中,如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转机发生在1999年,彼时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轰炸,国耻和外敌的压力让中央达成共识,开始重视发展军工产业,购买“瓦良格”号的工作终于被国家层面接手。但与此同时,一家台湾公司也意图买下这艘航母,然而中央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将“瓦良格”号收入囊中。经过多重的谈判和障碍克服,最终解决了尾款支付、购买设计图纸及与土耳其过海峡时的高额要求等诸多难题,成功将“瓦良格”号买回了国。
尽管邵淳在未经请示情况下动用公款,但他毕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没有自利之心。后来,国家根据他的原职级对其进行了工资补发与待遇恢复,海军和总装备部也为他颁发了特别贡献奖,以表彰他的所作努力。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